星系物理

星系

成分:

  1. 恒星:
    1. 光度L、
    2. 流量F(单位时间,单位面积)、
    3. 有效温度、
    4. 距离、
    5. 大小:L=(RR)2(TT)2L = (\frac{R}{R_\odot})^2(\frac{T}{T_\odot})^2
    6. 光谱(哈佛光谱分类O、B、A、F、G、K、M;MK恒星分类Ia、Ib、II、III、IV、V、VI、)、
    7. 星等:m1m2=2.5log10(f1f2)m_1 - m_2 = -2.5 \log_{10}(\frac{f_1}{f_2})
  2. 气体
  3. 尘埃
  4. 暗物质

银河系

星系分类:椭圆星系、漩涡星系、透镜星系、不规则星系

银河系:漩涡星系

构成:

  1. 银盘:径向数密度:exp(R/hR)\exp(-R/h_R)

    1. 薄盘:标高h300400pch\sim300-400 \mathrm{pc}。金属丰度高
    2. 厚盘:1kpc1 \mathrm{kpc},95%盘星在薄盘中。年老的星族、金属丰度低
  2. 旋臂:4条主要旋臂(矩尺、南十字、人马、英仙),太阳位于猎户座旋臂(小)内侧

  3. 核球:椭球形,年老恒星,分布密集,尘埃消光严重。

  4. 银晕:由稀疏分布的小质量恒星、球状星团和星际物质组成的球状区域;恒星密度低,冷气体和尘埃少

晕星:随机轨道,晕星快,不一起转动

盘星:随星系一起转动,太阳2.3-2.5亿年绕银星运行一圈。

暗物质:轨道速度没有随半径增大而下降 → 银河系质量大部分位于中心 10kpc以外 (恒星稀少)→ 暗物质

Malmquist bias:倾向于观测到较亮物体

银河系自转:Vr=R0sinl(VRV0R0), Vt=VsinαV0coslV_r = R_0\sin l (\frac V R - \frac{V_0}{R_0}),\ V_t = V\sin \alpha - V_0\cos l

星际介质

气体质量少于恒星的 10%,尘埃 1%

分子云:宇宙中最冷的物质(< 100 K)

天体辐射过程

  1. 束缚-束缚:碰撞激发、光致激发
  2. 束缚-自由:光致电离
  3. 自由-自由:轫致辐射

河外星系

每个星系的恒星数目106101210^6-10^{12}

星系分类:

  1. 椭圆星系:没有盘,颜色偏红,主要由年老恒星构成,少量或没有冷气体和尘埃,有大量热气体,亮度向边缘递减

    1. 光度分布范围很大,光度基本决定了椭圆星系的性质:

      1. 巨椭圆星系:
      2. 中等椭圆星系:
      3. 矮椭圆星系:
      4. 特殊椭圆星系:cD (central Dominant)星系
        1. 极高光度椭圆星系,有很大弥散的恒星晕,多位于星系团中心 (BCG )
        2. 星系团中最亮星系吞噬次亮星系;星系晕可能为次亮星系的遗迹,可以延伸达 ~ 100kpc
    2. 径面亮度分布(非核区),不适用于矮椭圆星系和极亮E星系:
      I(R)=Ieexp(7.67((R/Re)1/41))I(R) = I_e\exp(-7.67((R/R_e)^{1/4} - 1))

    3. 等照度线的形状和光度相关:

      1. 亮椭圆星系为盒状(a4<0)a_4<0):高光度、转动缓慢、速度弥散大、有中心核、中心面亮度低、x射线和射电辐射强
      2. 较暗椭圆星系为盘状(a4>0)a_4>0):低光度、转动相对较快、中心面亮度高、有中央尖峰、x射线和射电辐射弱
    4. 大部分动能都在恒星的随机运动中:

      1. 较亮的椭圆星系有较高的速度弥散:可以用于测定距离(Faber-Jackson关系)
      2. 恒星速度测量:
        1. 没有年轻恒星和冷气体,只能利用星系光谱中的吸收线测量恒星运动
        2. 利用狭缝或光纤,观测星系不同区域的光谱:谱线宽度和谱线位置
        3. 通过与恒星模版比较,获得星系光谱的宽度(速度弥散,恒星随机运动速度) 和 谱线中心位置(退行速度)
    5. 椭圆星系存在转动,星系速度弥散在星系中心处远大于星系的其他区域:

      1. Vσ>1\frac V \sigma > 1,称运动学冷盘;如银河系
      2. Vσ>1\frac V \sigma > 1,称运动学热盘;如椭圆星系
      3. DnD_n是指在该等照度线直径内,平均面亮度达到一个固定值:

      Dnkpc=2.05(σ100km/s)1.33\frac{D_n}{\mathrm{kpc}} = 2.05 (\frac\sigma{100 \mathrm{km/s}})^{1.33}

    6. 四个基本参数:

      1. 星系光度 LtotL_{tot}
      2. 有效半径 re, Ltot=2πre2<Ie>r_e, \ L_{tot} = 2\pi r_e^2<I_e>
      3. 平均面亮度 <Ie><I_e>
      4. 速度弥散 σ\sigma
    7. 星族:

      1. 缺乏明亮蓝星
      2. 光谱特征:
        1. 和K型恒星光谱类似,有钙和镁等重元素吸收谱线
        2. 光主要来自红巨星(T>1 GyrT > 1\ \mathrm{Gyr}),星族年老
      3. 金属丰度高
      4. 有些富金属、 巨椭圆星系紫外波段辐射较强
    8. 丰度高或年龄大,宽波段颜色都会变红 → 金属丰度和年龄存在简并 → 引入Lick indices

  2. 漩涡星系:Sa → Sc 年轻的恒星、气体比例增加

    1. 旋转曲线:星系越大,标长hRh_R越长,转动越快(多是早型漩涡星系)
    2. Tully-Fisher关系:关于漩涡星系速度宽度VmaxV_{max}和光度之间的经验关系:LI4×1010LI,(Vmax200km s1)4\frac{L_I}{4\times 10^10L_{I,\odot}} \approx(\frac{V_{max}}{200\mathrm{km\ s^{-1}}})^4
    3. 密度波:κ2(R)=4BΩ\kappa^2(R) = -4B\Omega
    4. 核球:
      1. 已知最致密的恒星系统(与椭圆星系类似) ,在中心几秒差距内,包含上亿颗恒星
      2. 星族年龄分布范围大,有年老恒星,也有年轻恒星
      3. 观测显示,星系核球分为两类:
        1. 经典核球(classical bulge):可能在旋涡星系早期形成;生成时标短
          1. 无明显子结构
          2. 年老恒星为主
          3. 运动学热,速度弥散σ\sigma大,转动速度VrotV_{rot}
          4. 在星系早起形成
        2. 盘状核球(disk-like bulge,pseudo bulges):星系核球形成于盘气体长期向星系中心移动(下落),长期演化
          1. 存在子结构,如星系棒、旋臂、环
          2. 常有尘埃、年轻星族和恒星形成等特征
          3. 运动学冷,速度弥散σ\sigma小,转动速度VrotV_{rot}
          4. 形成主要是因为恒星盘的不稳定性;为相对连续、平缓的过程
    5. 恒星速度测量:
      1. 有年轻恒星形成区(HII)和大量的(HI)气体
      2. 利用星系光谱中的电离气体发射线或中性氢的21cm线,可较容易地测量冷或热气体云的运动速度
  3. 棒旋星系:由恒星组成的棒贯穿其核心部分的漩涡星系,1/2的漩涡星系有棒

    1. 如果盘自引力很强,则可以形成星系棒
      1. 如某一颗恒星轨道受到扰动,区域密度增加;附近恒星向其运动,密度进一步增加
      2. 更远处的恒星受到其引力,向其运动;该过程持续,最终形成恒星棒
      3. 棒中恒星不再是圆轨道,恒星轨道为沿着棒方向的拉长轨道,恒星被束缚在棒中
    2. 棒的强烈不对称引力,有助于气体角动量向外转移,产生内流,进入星系中心
  4. 透镜星系:介于椭圆星系和漩涡星系之间的过渡型星系,无旋臂,有星系盘

  5. 不规则星系:

    1. 年轻星族为主、气体含量多

    星系没有清晰的边缘,常用等照度线来测量

哈勃定律:Vr=H0×dV_r = H_0 \times d,本动速度VpecV_{\mathrm{pec}}指相对于静止参考坐标的真实速度Vr=H0d+VpecV_r = H_0d + V_{\mathrm{pec}}

星团

分类:

  1. 球状星团:年老、引力束缚强
  2. 疏散星团:年轻、引力束缚小
  3. 星协:质量偏小、更延展的星团

星系团和星系群

  1. 以银河系和M31的公共中心为中心,半径为1.2 Mpc,第三亮为M33,前三者辐射了本星系群可见光的90%
  2. 银河系的伴星系:大、小麦哲伦云(中心相距15 kpc),矮椭球伴星系
  3. 星系团或星系群中,星系的密度是平均密度的10到100倍
  4. 星系群中以漩涡星系或不规则星系居多,而星系团中则以早期的椭圆星系或透镜星系为主

星系群:星系数目较少的星系聚集区

  1. 分类:

    1. 致密星系群
    2. 松散星系群
    3. 化石星系群:合并后形成大质量椭圆星系,弥散x射线辐射,辐射强
  2. 质量估计:

    1. 假设星系群的质量分布可用Plummer球来表示:

    ΦP(r)=GMr2+ap2, ρP(r)14πG1r2ddr(r2dΦPdr)=3aP24πMr2+aP2)5/2\Phi_P(r) = -\frac{GM}{\sqrt{r^2+a_p^2}},\ \rho_P(r)\frac1{4\pi G}\frac1{r^2}\frac{\mathrm{d}}{\mathrm{dr}}(r^2\frac{\mathrm{d}\Phi_P}{\mathrm{dr}}) = \frac{3a_P^2}{4\pi}\frac{M}{r^2 + a^2_P)^{5/2}}

    b. 根据位力定理:

    3Mσr22=KE=PE2=3π64GM2aP\frac{3M\sigma_r^2}{2} = KE = -\frac{PE}{2} = \frac{3\pi}{64}\frac{GM^2}{a_P}

星系团:宇宙中星系数密度高的星系聚集区,比平均密度高一千倍

  1. 存在大量热气体:气体冷却快,冷却时标短
    1. 来源:
      1. 星系扰动
      2. 冲压剥离:ICM
      3. 热蒸发:ICM和ISM热量转移,使得ISM逃逸
      4. 气体反馈:超新星爆发和核区活动星系核的喷流
    2. 组成:
      1. 星系
      2. 恒星
      3. 气体
      4. 暗物质

活动星系核

  1. 特征:
    1. 明亮、致密的核区
    2. 非热(非恒星)、幂律连续谱辐射
    3. 很强的原子、离子发射线
    4. 较短时标的光变
  2. 分类:
    1. 塞弗特星系:
      1. 漩涡星系
      2. 核区尺寸小
    2. 射电星系:
      1. 多为椭圆星系
      2. 很强的射电辐射
      3. 可分为:
        1. 致密型:射电光度低、核区射电辐射强
        2. 双瓣型:射电光度高、射电瓣辐射强
    3. 类星体
    4. 蝎虎座BL型天体
  3. 能源:很小区域、释放巨大能量
    1. 中心超大质量黑洞吸积周围物质,气体通过吸积盘进入黑洞,释放引力能